门徒平台注册“我从大三开始进入中鼎公司实习,不仅在校学技术,也在企业练本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就业竞争中能够抢占一些先机。”得益于“”模式,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5届数控专业毕业生李涵已在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就业,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作为省级首批县域产教融合体培育项目所在地,宁国市锚定汽车零部件主导产业,以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为基地建设县域产教融合体,建立政校企“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推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实现了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
立足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宁国市推动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开设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与中鼎集团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中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形成以教促产新格局。推动学校加盟全国工业机器人、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等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年培训超1万余人次、技能等级认定4000余人。同时,深化“校地合作”贯通式职教培养模式,与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共建宁国专业学院及分校,启动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长学制专业建设。
产教融合不仅惠及学生,更重塑教师培养。在安徽望锦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新入职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的教师黄立闩正跟随企业导师学习工业机器人在产线上配合锻造工艺流程的编程和调试。黄立闩坦言:“入职首站就是到企业学习半个月,在产业一线观摩、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这种“入职即入企”模式是宁国锻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通过校、企、高校三方联动,新教师快速补足产业经验,实现技术进课堂、教案接产线。“围绕订单培养、基地共建等5个关键领域,我校与10余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设了定向培养班、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等,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9%,实现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双向奔赴。”安徽材料工程学校党委委员、产教融合处主任张扬华介绍,该校“名师工作室”还联合高校科技特派员在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建成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
宁国市以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为纽带,联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推动中鼎集团等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共性技术“揭榜挂帅”,既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也让科研融入车间。深化校地创新,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体系,2024年安工程(宁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成9项产学研合作。此外,该市还出台“人才强市30条”,集成12项配套政策,打造长三角人才实践基地。推动人才工作与主导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投入2.8亿元建成“宁国智谷”,投入8800万元扶持科创团队。目前,已引进孵化科创团队26个,撬动产业资金近5亿元,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吴梦竹)